新聞中心首頁
每逢周末,縫山公園游人如織,市民登山健身,休閑娛樂,其樂融融。
遙望山頂,巨大的彎月形手術針雕塑與藍天白云相呼應,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。
誰又能想到,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這里是另一番光景:采石挖山不斷,整日炮聲隆隆,灰塵彌漫天空,10多家采石場同時在這里存在。
焦作,北依太行,南臨黃河。每每提起自己的家鄉,焦作人都會自豪地如此推介。北部山區儼然我市經濟建設的“黃金帶”,豐富的礦產資源有力支撐了我市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。
然而,粗放式發展讓焦作北部山區備受傷害,積年累月的私挖濫采和非法加工行為猖獗,礦產資源臨近枯竭,山體千瘡百孔,粗放生產經營造成粉塵飛揚,成為我市的嚴重污染源之一。
據有關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:破壞山體面積達120平方公里,占山區總面積的14.78%!按笊揭彩且粋生命體,它的傷口也需要縫合”。北山之痛,是全市人民心頭之痛。那枚矗立在北山山頂的彎月形手術針,是全市人民治理北山心愿的標志,也是我們不懈努力的印證。
北山治理,勢在必行。1999年,我市按照“禁采區內關停,限采區內收縮,開采區內集聚”的要求實施礦山企業的布局調整,關停了現在縫山公園附近的所有采石場。
礦山企業關停了,但已是滿目瘡痍、體無完膚的山體怎么辦?市委、市政府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決定:復綠,恢復生態環境。于是,對縫山公園開始規劃與建設,歷時7年,共分三個階段完成施工建造。
2000年1月,以不銹鋼為原料加工制作、高約20米、最大直徑達80厘米、重10噸的手術針雕塑呈現在這座受傷的山之巔。
隨后,我市又先后投資2700萬元,利用采石場遺留下的殘缺山體、凹地和陡坡,栽植各類苗木2萬余株,建成了大瀑布、星光廣場、西湖、東湖等景觀工程和供水、供電、停車場等配套工程。2006年4月28日,縫山公園正式建成并向公眾開放。
縫山公園的建成,是我市北山治理和園林綠化的一個新亮點、對外開放的一張新名片,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環境效益。但由于多種原因,我市北山治理出現了“治理—反彈—再治理—再反彈”的怪圈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生態文明建設擺上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,綠色發展列入了五大發展理念。在新的形勢下,市委、市政府明確了“兩取締一整頓一恢復”的思路,對北山生態環境開始了嚴格的治理行動。
此次攻堅戰中,全市413個非法采礦點、1028個非法礦產品經營加工點和63家到期關閉非煤礦山企業,在2個月內完成“場平地凈”;19家未到期非煤礦山企業按照“四證”齊全、“四化”達標的要求全部整頓到位。
為一座大山立法,我市在全省尚屬首家。2017年3月,我市頒布實施了《焦作市北山生態環境保護條例》,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,開啟依法治山的“善治模式”,使我市北部山區生態環境保護走上了法治化、規范化的軌道,在守護綠水青山、建設生態文明方面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徑。
與此同時,市委、市政府緊緊抓住植樹綠化黃金季節,組織各縣(市、區)針對非法開采點、加工點等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嚴重的區域,按照宜耕則耕、宜林則林原則,一點一策制訂修復治理方案,大力開展山區生態環境修復工作。截至目前,我市累計投入資金5億多元,共完成修復治理面積2400公頃,新增林地620.87公頃,新增耕地345.2公頃,植樹81.4萬棵,修建道路73.2公里。
鐵腕治理動真格,巍巍青山入畫來。多年來,我市先后建成了縫山公園、閆河公園、龍翔礦山公園、黎明腳步公園等一批礦山地質公園,猶如顆顆明珠鑲嵌在南太行生態帶,集休閑、郊游、健身、娛樂、科普為一體,滿足了市民在淺山區休閑娛樂的需求。
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。隨著治理成果的顯現,曾經滿目瘡痍的北山變綠變美,成為了帶動經濟發展的金山銀山。
剛剛過去的周末,我市云上的院子、周窯十八坊、貓岔等太行山區的民宿一房難求。曾經離家外出務工的山里人陸續回到家鄉,吃起了旅游生態飯。
民宿搶手、游人如織,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長足發展,而且讓采石挖山的傳統經濟模式一去不復返。
記者 張蕊 劉金元 攝影報道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
|
每逢周末,縫山公園游人如織,市民登山健身,休閑娛樂,其樂融融。
遙望山頂,巨大的彎月形手術針雕塑與藍天白云相呼應,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。
誰又能想到,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這里是另一番光景:采石挖山不斷,整日炮聲隆隆,灰塵彌漫天空,10多家采石場同時在這里存在。
焦作,北依太行,南臨黃河。每每提起自己的家鄉,焦作人都會自豪地如此推介。北部山區儼然我市經濟建設的“黃金帶”,豐富的礦產資源有力支撐了我市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。
然而,粗放式發展讓焦作北部山區備受傷害,積年累月的私挖濫采和非法加工行為猖獗,礦產資源臨近枯竭,山體千瘡百孔,粗放生產經營造成粉塵飛揚,成為我市的嚴重污染源之一。
據有關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:破壞山體面積達120平方公里,占山區總面積的14.78%!按笊揭彩且粋生命體,它的傷口也需要縫合”。北山之痛,是全市人民心頭之痛。那枚矗立在北山山頂的彎月形手術針,是全市人民治理北山心愿的標志,也是我們不懈努力的印證。
北山治理,勢在必行。1999年,我市按照“禁采區內關停,限采區內收縮,開采區內集聚”的要求實施礦山企業的布局調整,關停了現在縫山公園附近的所有采石場。
礦山企業關停了,但已是滿目瘡痍、體無完膚的山體怎么辦?市委、市政府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決定:復綠,恢復生態環境。于是,對縫山公園開始規劃與建設,歷時7年,共分三個階段完成施工建造。
2000年1月,以不銹鋼為原料加工制作、高約20米、最大直徑達80厘米、重10噸的手術針雕塑呈現在這座受傷的山之巔。
隨后,我市又先后投資2700萬元,利用采石場遺留下的殘缺山體、凹地和陡坡,栽植各類苗木2萬余株,建成了大瀑布、星光廣場、西湖、東湖等景觀工程和供水、供電、停車場等配套工程。2006年4月28日,縫山公園正式建成并向公眾開放。
縫山公園的建成,是我市北山治理和園林綠化的一個新亮點、對外開放的一張新名片,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環境效益。但由于多種原因,我市北山治理出現了“治理—反彈—再治理—再反彈”的怪圈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生態文明建設擺上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,綠色發展列入了五大發展理念。在新的形勢下,市委、市政府明確了“兩取締一整頓一恢復”的思路,對北山生態環境開始了嚴格的治理行動。
此次攻堅戰中,全市413個非法采礦點、1028個非法礦產品經營加工點和63家到期關閉非煤礦山企業,在2個月內完成“場平地凈”;19家未到期非煤礦山企業按照“四證”齊全、“四化”達標的要求全部整頓到位。
為一座大山立法,我市在全省尚屬首家。2017年3月,我市頒布實施了《焦作市北山生態環境保護條例》,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,開啟依法治山的“善治模式”,使我市北部山區生態環境保護走上了法治化、規范化的軌道,在守護綠水青山、建設生態文明方面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徑。
與此同時,市委、市政府緊緊抓住植樹綠化黃金季節,組織各縣(市、區)針對非法開采點、加工點等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嚴重的區域,按照宜耕則耕、宜林則林原則,一點一策制訂修復治理方案,大力開展山區生態環境修復工作。截至目前,我市累計投入資金5億多元,共完成修復治理面積2400公頃,新增林地620.87公頃,新增耕地345.2公頃,植樹81.4萬棵,修建道路73.2公里。
鐵腕治理動真格,巍巍青山入畫來。多年來,我市先后建成了縫山公園、閆河公園、龍翔礦山公園、黎明腳步公園等一批礦山地質公園,猶如顆顆明珠鑲嵌在南太行生態帶,集休閑、郊游、健身、娛樂、科普為一體,滿足了市民在淺山區休閑娛樂的需求。
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。隨著治理成果的顯現,曾經滿目瘡痍的北山變綠變美,成為了帶動經濟發展的金山銀山。
剛剛過去的周末,我市云上的院子、周窯十八坊、貓岔等太行山區的民宿一房難求。曾經離家外出務工的山里人陸續回到家鄉,吃起了旅游生態飯。
民宿搶手、游人如織,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長足發展,而且讓采石挖山的傳統經濟模式一去不復返。
記者 張蕊 劉金元 攝影報道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
|
|
|